星期二, 7月 26, 2005

大前研一–思考的技術

思考的技術
當每個人的知識都可以被濃縮在一片5塊錢的光碟片裡時。
過去我們所花費時間去背誦的這些知識,其價值究竟何在?

知識在21世紀愈來愈變得廉價,網路讓資訊的傳遞沒有時差和國界,
只要學習如何善用Google等資訊搜尋引擎,
短短10.5秒內便能檢索出大量相關資料、還可依重要性與點閱率依序列出。
於是乎人人都可成為一代大師。而我們在學生時期所讀的書,
都可以被濃縮在一片5塊錢的光碟片裡。

如此一來,我們年少時代所花費這麼多時間去背誦這些知識的碎片,
其價值究竟何在?而身為一個具思考能力的生命體其真正的價值又是為何呢?
有了這樣的疑問後,再看到大前的"思考的技術",
突然像是有種得到一串鑰匙,準備回家好好試試如何將自已腦中門鎖打開的感覺 :)

一個偶然的機會,在同事桌上發現了這本書,最初只是單純出自於好奇,
想瞭解一下其它同事平時都在看那一類型的書籍,於是就借了回來。
沒想到一回家翻閱後就停不下來了,一口氣閱讀完這本書後,
還花了幾週的時間慢慢去品味其中許多內容的用意,
在這裡將我閱讀的心得記下,與大家一起分享。

從麥肯錫時代到現在,大前研一以經營管理顧問的身份處理的案子多達數千件。
這本新作集結大前研一每小時收費五萬美金的經驗分享,
也是他三十年經營管理顧問的心得。
過去,大前研一在全球最大的麥肯錫顧問表現優異,
一直擔任到麥肯錫公司資深董事職位。
「我就是應用根據邏輯思考所產生解決問題的know-how,
來面對企業無法靠自己的力量解決的所有難題,
為企業導出所有的解答。」而這便是大前對自已思考的方式所作的宣言。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
精簡的文字道盡了學習與思考間的關係。
而本書即是大前個人對於思考技術上的心得整理。
大前的觀點是企業經營管理和科學研究道理其實是相通的,
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
對我而言感覺較有收穫之處在於大前研一對於洞悉問題本質的修練與如何思考應對的解決方案。
其中幾點的關鍵思維,可能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體悟與實踐。

而本書從頭到尾,便非常強調「邏輯思考」的觀念,
有意思的是,一般而言「邏輯思考」常被認為是一種純左腦的線性邏輯思考,
不過感覺上似乎大前所定義的「邏輯思考」一詞,
並不是單純的左腦邏輯思維,同時還需要右腦的直覺與創意。

以大前研一的思考方式而言,第一個思考階段是利用右腦的直覺與創意,
當我們看到問題的表象時,若是經過長久鍛鍊思考邏輯能力的解題者,
腦中馬上會浮現一種直覺,讓我們一眼就看出問題的本質何在,
同時馬上在心中就並行思考出好幾條解決的方案。

不過,這畢竟僅是一種直覺,還停留在「假設」的階段。
為了印證假設的正確性,還需要作科學化的分析,
以及進行調查、實驗,而直到有堅強的信念,認定「這個結論絕對不會有錯!」。
在導出正確的結論,而這一個思考階段過程,就是利用了左腦的邏輯思考,
冷靜地利用科學化的分析與數據讓對方(客戶)信服。找出問題的真正原因,
導出正確的結論,並提出問題解決對策的思考路徑。
這也就是「作對的事(Do the right thing)」 以及「把事情作對(Do the thing right)」的最佳互補。

另外,大前對於現行的學校教育也提出了嚴厲的批判,
關於目前學生們普遍欠缺思考與解題能力的現象。
大前甚至還寫道:「現在的學校是破壞人腦的凶器」。
目前的學校教育都傾向於透過制式的教材來教育孩子們已知的問題。
學習的成果是以考試來驗證,而為了制式化的評量基準所設計的問題必有一標準唯一解,
久而久之孩子們因為習於此種必有一標準解的僵化學習模式,也因此而剝奪了學生們的自我思考能力,
而習於接受預先設計的答案。所以學生們學到的僅是「知識(Knowledge)」,
而不是「思考模式(Thinking Model)」,而實際上孩子們應該要學習的,
是透過自行思考後所發展的對於未知事物的解答能力。

書中所謂「非線性」,其實在理工領域的定義為--非單一解(像是圓形方程式:X^2+Y^2=9)。
因此,大前研一對很多事務的看法是:不僅有一種解決方案,
在某些條件下,則是會有最佳解(解決方案)。

好奇心–學會如何思考的鑰匙。書中提到的思考邏輯力,
要如何學習呢?大前在書中做的一件事,就是請讀者暫停片刻,
回應書中提出的問題,而不是純粹的讀。這是讀者在閱讀之外,
可以自行在家不斷自我練習的部分。而這也是這本書在日本熱賣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重點在於你願意花多少時間在這個一個事件上〈深思〉。
對於發展自己的思考邏輯模式有多深入。
因此這樣的學習與每個人處理事情態度有關。
你是否願意學習?你是不是有好奇心?是不是有敏銳而細膩的心智?
別人說的話,你是一下子就全盤接受?還是會暫停一分鐘,
去思考別人為什麼這麼說?

舉例來說,為什麼人們要用手機?為什麼要用手機上附的數位相機照相,
而不使用真正的數位相機?該如何去看穿這樣的現象,找出背後的動力?
不僅觀察社會的現象,還得試著找出這個現象背後的趨動力,
到底有沒有基本面的支撐。利用這個來評斷未來這個趨勢是不是會持續或改變。

而如果能在繪畫、音樂方面擁有洞悉力,就像你能去了解、去洞悉現代經濟的變化,
包括了解管理理論一樣,它都跟學習藝術很像,重點在於你有洞悉力。
因為你感受到了管理,因為你感受到了金流,因為你感受到了客戶,
你知道他們的基本需求,他們要的是什麼。你得額外擴張你的感應器,
來完全了解市場、了解客戶、了解競爭的面向等等。
所以大前說,二十一世紀,感受比知識更重要。〈sens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那麼,如何評估思考的成效?養成深度思考習慣後,直到你自行演練了一千次,
也許兩千次後,它甚至會成為你的基因的一部分,
你就會養成一個解決問題的習慣,去對自己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你不會總是對,但不要去預期說這是對的或錯的,因為你不會知道。
也許一千次之中,只會對個兩次或三次,其實這也沒什麼。

就像你在演奏音樂時,你不會覺得自己在演奏對的音樂。
而是針對特定人、特定對象和場合所做出你對此音樂的詮釋。
而就是這種詮釋。你不用擔心這是不是對的,
只需憑直覺去找出當下所能演譯的最佳方式,
以自已對環境的詮釋和感受,在TPO〈時間、地方、場合〉三個要素下,
所達到的最佳結果。


於是我們可藉由了解各種現象的訓練來判斷思考的成果,
能不能看穿事件膚淺的表象,去真正掌握這個現象。即使判斷錯誤,
也能從錯誤累積經驗,以為下次思考時的判斷修正作準備。所以,重要的是,
這種對生活的基本態度。



而如何營造個人強烈學習動機 如同彼得‧杜拉克所言:每兩年要更新專業知識,
每四年要重新建立自己的基礎能力「成功者會說,『我想找出一個可以使製作動畫更快的方法』,
或者『我對怎樣黏合很有興趣』。」
《財星》雜誌一九九五年訪問的南加州大學教授約翰‧古德曼(JohnGoodman)如此分析。
這些人對於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往往比別人多出千百倍的強烈學習動機,
一再對自己有興趣的事物,追根究底、向下鑽研所得到的成就。

而其實這些決定成功與否的關鍵百分之二十的知識並不難取得,
所需的僅是保持熱情、專注、堅持,重要的是不斷想要前進的心態。
台灣IBM軟體事業處副總經理丁瑞麟指出,
知識經濟就是要從產能波走向腦力波,必須把自己從過去的人力轉為人才,
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就是人才用心,且盡心盡力。

不過,大部分的人並不認為決勝在最後的百分之二十有什麼了不起,
但成功者往往都是將所有人認為理所當然而忽略的這百分之二十,
重新拾起並加以思考。就成功者的個性而言就是要將多數人想成是對的事情,
將平常別人忽略的地方,用放大鏡做無數倍的擴大,之後衛生出市場需求,
這種個性的人才會成功。

聯強國際執行長杜書伍感慨的說:「廣而不精,就像走進吃到飽餐廳,東西很多每樣都吞。
問他吃了沒有,都說吃到了。但問他味道好不好,卻說不出個什麼來,
變成缺乏體悟,缺乏深度的現象。」

自稱從以前就是「唱反調先生」(Mr. Disagree)的大前研一認為,
現代企業員工要勇於當一個「魔鬼擁護者」,大膽提出「魔鬼的主張」。
例如,在公司開會時,對於大家一致稱好的提案,
也要能在邏輯思維的思考態度下提出質疑或反證,以及其他可能的替代方案,
並激發對方以另一個角度,重新思考自己的提案。亦即,
要能在「不疑處有疑」,避免因為工作慣性而讓自己產生惰性或疲乏,
因而喪失創新精神。

而這種互相否定打擊對方的方式,其實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思考訓練方法。
首先我們要先找到可以進行有效對話的對象。所謂的有效對話的對象,
指的就是可以互相挑戰對方的假設的人。藉著互相試著想要推翻對方的假設,
可以讓自已對於已身所建立的假設做更深入地思考,因此,擁有這樣的夥伴,
對於邏輯思考的訓練,是非常具有效率性的。

而關於未來數位家庭的趨勢,大前也提出了他的看法:「我想大家一定各有看法,
但我認為五年內一定會普及的產品是,具有家庭伺服器概念的儲存機器。」,
家庭伺服器是具有高容量的HDD,然後將它與寬頻網路做連結。
在這裡可以放入影像、聲音、音樂以及所有與家族紀錄有關的東西。
而影像畫面的話,與其說保存,倒不如說是觀賞完後再下載新的影像,
這樣的利用方法我確信是未來家電的新寵。

而將這個家用伺服器接在無線或是有線的家庭區域網路,
然後再連接於家庭成員每個人所擁有的個人電腦和客廳的電視、電影、音樂和家族的相簿等,
就像是家族成員共同擁有的資料室,大家可以同時觀賞電影,
或是一起回味以前照片中的時光:另一方面,先生的資料或是太太的資料,
女兒或是兒子的資料,建立各自家庭成員的資料防火牆,
就可以不讓其他家庭成員彼此侵犯到個人的隱私。

如果有了這樣的家庭伺服器,即便是當我出差住在外面的飯店時,
飯店裡若裝有Wi-Fi或是寬頻網路線路的話,
我就不是只能收看飯店有線電視的播映,而是可以讀取自已家裡的伺服器,
選擇觀賞自已所喜愛的電影。或是叫出喜歡的CD來欣音樂。

另外在思考創新時我們可以從考慮會造成十倍以上的效果方向去思考,
不要去考慮產生1.2或是1.5倍程度的事情,我們又不是在降低成本,
一定要從考慮十倍、二十倍,甚至是百倍的方向去思考,
才有機會作出真正突破創新的創舉。

最後我想再引一段,企業顧問大師大前研一對於企業經營的新五力宣言:

發揮新企業五力

1.企畫發想力:在佛教的說法中,有「他力」(佛菩薩之力)與「本願」(根本的誓願)之說。
大前研一將這個概念加以運用在企業上,
提出「他力本願發想法」,也就是把他人的想法或技術拿來組合活用,
進而商品化,並表現在自己提出的企畫案上。

2.會議力:開會次數太多、會議時間太長,在資訊時代愈來愈為企業所詬病。
開會切忌在議論上打轉,造成「議而不決」。
而所有的討論都必須導向最後的「判斷」。
議程的時間表也要制定清楚,每段議程用多少時間都必須嚴守,
以免開會之日綿綿無絕期。而在會議提案書的寫作方面,應該包含「6W2H」
(what、why、who、when、where、which、how to do、how much),
另外再加上「計畫實施成功與失敗後,可能產生的後果各是什麼」、
以及「計畫實施過程中若失敗,該予以修正或乾脆中止」這兩點。

3.交涉力:簡言之,就是「談判技巧」。無論是對內申請職務調動、
或對外跟客戶交涉,都可用到《孫子兵法》中的「圍城必闕,窮寇勿迫」:
攻城一定要留缺口,讓敵人知道有逃生之路,以動搖其守城決心;
若讓敵人認為只有死路一條,則會迫使對方拚死守城,反而不利攻城行動。

4.人才育成力:這是擔任主管職的人特別要注意的。首先,
主管必須有足夠的肚量把任務交給最會「吐槽」的部屬。
因為他可能就是前述的最佳「魔鬼擁護者」,
有用心在思考一個提案有哪些細節需要再斟酌。
而讓自己成為「問題解決型」上司。

5.營業力:這一項主要是針對店面的銷售人員。身為銷售第一線的人員,
不能只依賴分發促銷DM或小冊子,就期望客人會上門。正確的作法是,
必須根據不同類型的顧客,正確找到他們的「血拚熱鍵」,
甚至進一步期許自己成為「顧問型營業員」。只有那些無能的店員,
才會老是為產品賣不出去找理由。

本書共分為七個章節,正好就是大前所提示的七個思考路徑,
以作為本書的主要架構。希望可以做為大家在鍛鍊「思考模式」時不錯的參考!

1.切換思考路徑 — 向麥肯錫學習邏輯思考以及運用科學的思考邏輯。
2.邏輯打動人心 — 讓別人採納的邏輯構成法。
3.洞悉本質的過程 — 洞悉問題的本質以及對事不對人。
4.非線性思考的建議 — 為沒有答案的問題找答案。
5.讓構想大量湧現 — 產生新構想的思考邏輯與跳脫古老思考模式的方法。
6.解讀五年後的商機 — 能預知五年後世界的思考邏輯。
7.開拓者的思考 — 突破老舊商業的障礙。

1 則留言:

blog marketing 提到...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