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月 11, 2012

個體與群體利益間的平衡

專業代工:只有我會做,或我做的最好
廉價代工:大家都會做,但是我最便宜,但不是最好

有人評論說台灣專於低利代工,毛利率微利化是技術落後,低毛利會讓台灣薪資率更低,會造成國家整體競爭力喪失。

我想這其中差異就在技術的升級吧, 只是技術升級的成本(例:技術專利)怎麼分攤。從個別企業的觀點未必考慮永續經驗, 或許技術升級可以讓它的企業多活十年,甚至多賺十倍的利潤,但它得承擔技術升級成本&轉型失敗的風險。

廉價代工背後的問題,像對於企業而言可降低成本的經營模式,卻是對地球和全人類不經濟的模式,例: IKEA 有賣自有品牌咖啡包,中南美種植的咖啡豆,運到中國加工,再運到挪威包裝,再送到台灣銷售,這過程中的資源耗損是很大的,但是卻可以幫企業省下很多錢。

但從整體來看不利國家發展,從個體來看未必不利單一企業的短期利益,很多企業也就是賺到賺不下去就收掉,或者逐水草而居(例:便宜勞力、土地)。但就個體企業而言其實也並不能責怪他們吧,自利點想企業的要務是賺錢而不是為了提升社會整體福利。

這個問題就真的不是市場經濟可解,因個體利益顯與群體利益不符。在這種情況下的確需由政府之類的組織從群體利益考量來協助發展,例如降低技術轉型門檻之類的, 像是工研院打算籌組IP Bank之類的。


如果真的市場經濟就能解決一切,我們應該不需要政府組織了,或者全都以市場經濟方式提供公共服務?每個人自由選擇加入警察保安聯盟、健保聯盟、救火聯盟…。但在市場經濟上,強勢者會取得主導權、利益分配權,於是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再加上市場交易、資訊、地域限制等都會是成本,單一強勢壟斷後會變成無法自由選擇。


我想一個可行的解法是還是必須維持一個小而美的政府機構處理關於群體利益相關的事務,而適合導向個體與群體利益一致的事務就依循市場機制來發展。政府等於一個裁判,並且負責制訂遊戲規則,用遊戲規則的制訂,進而影響市場方向,把利益導向群體利益,而非個體利益。

可惜這樣的理想架構大概永遠無法平衡,畢竟制定規則還是個體(少數),人民需意識到群體的利益在哪裡?而現實中個體的即得利益者,也會利用媒體洗腦的方式,讓群體誤以為那就是你的利益。最近鍋董在對學子演講時曾不經意講出:政治是為經濟服務。但企業也可以買廣告、搞置入性行銷,媒體當然會往企業傾斜,若是連政府(群體利益的仲裁者)都往企業傾斜,那大家只好挫咧等,不然只能怪沒有不景氣,只有(自己)不爭氣了。


PS. 歡迎留言討論分享您的想法 ^_^

沒有留言: